您的位置:首页  学校新闻  新艺要闻
 

学校组织开展“艺术+科技”暨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培训

发布时间:2025-07-10  来源: 新疆艺术学院

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教育数字化为重要突破口,适应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艺术教育新优势,两周以来,学校组织开展11场“艺术+科技”暨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培训,为全体干部教师深入探索人工智能时代艺术教育创新与学科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新疆师范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刘明,作了题为《高校教师学术研究能力提升的多维路径——基于选题、文献、田野与写作的范式建构与实践探索》的讲座。他在选题方面,引导教师思考如何让选题兼具学术性、理论性、创新性和专业性;文献阅读方面,讲授了培养学术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形成评论思维的路径;田野调研方面,分享了自身坚持长期参与、深入观察思考的经验;学术写作方面,从写作对象、参考文献、问题意识和写作创新四个角度展开,为大家带来了极具深度与启发性的学术指导。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光帅,作了题为《技艺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与设计艺术应用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设计教学改革》的讲座。讲座通过大量行业案例与研究成果,展现AI技术如何重构设计全流程、推动教育模式转型。他谈道,人工智能不仅是设计师的“灵感引擎”,更是深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关键驱动力。例如,AI算法能够对传统文化图案进行智能解构与重组,实现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译等等。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贾京生,作了题为《项目研究与理论积累》的学术讲座。他围绕科研项目申报,结合自身丰富经验,详细剖析关键环节,强调选题要注重前瞻性与创新性,撰写申报书要体现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力。同时,他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科研项目申报的误区并给出优化建议,为教师们梳理了科研项目申报思路。

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蒋旎,作了题为《虚境重立:AI视域下展演艺术的创作演变》的讲座。讲座用大量的案例展示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来打造当代美学,以更开阔的空间语境展现文化艺术创新,实现先锋艺术向大众共知的演绎传播。

东南大学副教授宋沫飞,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技术前沿及应用实践》的讲座,他梳理了人工智能的源起与发展轨迹,通过人工智能在艺术、工程、教育等应用场景中的典型实例,深入剖析大模型前沿技术的工作原理与实现细节,提炼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实施的核心要素,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潜力。

南京邮电大学教授董振江,作了题为《未来学习,由A1定义:如何成为智能时代的领跑者》的讲座,讲座围绕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的关系、AI教育革命、AI赋能学习和AI时代个人战略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有了更全面地理解,进一步深化了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认识。

河海大学教授陈哲,作了题为《科学面对机器学习大模型的兴起与挑战》《科学创新、表达及学科交叉》的讲座,讲座结合大量生动案例,从大模型的星火起源、发展进步、辩证思考和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展开,让大家对机器学习大模型以及学科交叉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申林,作了题为《人工智能赋能音乐创编新场域》《人工智能视域下的音乐科技专业建设路径探索》的讲座,讲座从AI音乐的基本原理入手,通过实践案例和技术演示,梳理与讲解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专业建设、课程设计、人才培养、中职本科贯通模式的建立、国际交流等方面内容,让大家感受AI技术在智能音乐创作过程中的运用方法以及全新的创作方式。

此次系列讲座,包含对前沿议题的深入探讨、对学术研究方法的深度解读、对科研项目申报的实用指导,涵盖理论与实践多个层面,对“艺术+科技”的深刻理解、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的有效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学校将持续做好“走出去,请进来”两篇大文章,邀请专家学者来我校开展专题讲座,选派干部教师赴疆内外高校进行培训学习,鼓励广大教师优化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科研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模式转型升级,培养更多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文艺人才。


 干部教师在主会场聆听讲座


 各学院干部教师在分会场聆听讲座


宣传部/编辑